蹬三轮是什么意思
AND full as much hert整句话什么意思 这里的as是什么意思 FULL又上什么意思不用AND完整句子应该怎么讲.是I have full as much heart AS you? , 郭德纲《交朋友》不要视频要文字,谁能帮我找一下谢了。,怎么办呢?
kwirnvzcin , 急~~~~~~~~
在线等 ...
靠蹬三轮讨生活,”宋晓峰”是如何走红的?:
宋晓峰来自东北的一个农村,他从小就喜欢演戏,并且他也很勤奋。但是天不遂人愿,由于村子里连年收成偏低,家里的债务越来越多。至于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业,在13岁也就是初一的时候辍学帮着家里分担农活,父母看着懂事的孩子,决定不能让孩子和他们一样一直穷下去。
父母想尽办法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把他送入省城,想要他学一门手艺以后可以养活自己。就在同年,村里的收成都不太好,是被债务压的喘不过身的,父母决定卖了房子变换农田一起去省城打工。目前在城里蹬三轮车,由于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只能做一些零活,宋晓峰也很努力的学习,在学习之余,小小年纪的他也会帮着年迈的父亲登山轮以减少父亲的重担。
小编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老舍的《骆驼祥子》,他太值得人心疼了,在小小的年纪如此懂事。就这样,晓峰凭着一股的很焦,在剧团里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赏识,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并且还收获了爱情,他的妻子是他们的同班同学,妻子也是无条件的支持他。后来他们慢慢的在当地开始演一些二人转。
在偶然的时候,他被赵本山老师发现,赵本山看中了他的才华,并邀请他出演了赵本山旗下的乡村爱情。乡村爱情在06年开始播出,并在此后续播出了11期。大家对乡村爱情应该都很熟悉,每一期的播出,都会收获很多粉丝,赵晓峰也越来越火。
老北京民间绝活吆喝是什么意思:
吆喝
释义
组词:吆喝 拼音: yāo he
基本解释
1. 大声喊叫 吆喝
2. 呼唤
3大声驱赶;大声驱逐:吆喝牲口
4. 呵斥;喝令:高声吆喝着偷懒的人概述
《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笔者没有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吆喝大王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地:“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嘞!”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
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比如徐州,笔者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两年前,一位专回徐州探望的华侨王老先生,在当年住过的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 卖冰糖葫芦
本文选自张桂亨《老北京之吆喝》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萧乾的《吆喝》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老王这一课中政府取缔三轮车和当时做的思潮有什么关系: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练习说明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
例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学生会奇怪“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干嘛啊。就此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当时受什么思想支配,连蹬三轮的都要组织起来?这种政策好不好?
又如:“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可让学生查一查“取缔”是什么意思(明令取消或禁止),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取缔。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年极“左”思潮的荒唐。再读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思潮的深恶痛绝,可以了解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 – and full as much heart . full as 后的 AS是什么意思 后面不用and 怎么改:
女子脑中取出活虫
患病的是江苏南京一24岁的年青母亲 手术时,为了不损害脑神经,用了术中唤醒;
又为了不让她留下疼痛回想,还用了“失忆药”
视频:24岁女子脑中取出23厘米长寄生虫起源:齐鲁电视台《一天零一夜》
年轻女孩突然不能语言、浑身抽搐、性命垂危,医生抽丝剥茧地剖析,居然发明所有症状只缘于女孩脑部的一条23厘米长的、活着的寄生虫。这样一个常见病例实在呈现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芳(化名)是一位年轻的妈妈,今年只有24岁。
患病进程
2010年12月中旬:脑中疑影
李芳的发病要从2010年说起。12月的中旬一天,李芳和丈夫带着7个月大的女儿去亲戚家串门,正聊着天,李芳忽然感到本人的嘴巴跟眼睛不受把持,接着就不晓得产生了什么事件。而在丈夫小杨的眼中,妻子阅历了恐怖的发病,眼歪了,嘴斜了,左半边身材抽搐地倒在了地上。他和亲戚赶快将李芳送到当地医院,CT讲演显示小李的大脑里有个“货色”,浮现白色的亮点,但详细是什么医生无奈判定,于是小杨又连夜带她赶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海峰副主任医师初步猜忌小李的癫痫症状和脑部病灶有严密的关系。经由进一步抗癫痫的治疗后,小李的癫痫症状消散了,但是有一项寄生虫的血液报告引起了陈海峰的留神。这项呈文显示小李的“弓形虫”沾染呈阳性。陈海峰随后帮李芳联系了无锡一家专业治疗寄生虫病的医院,李芳和丈夫便前往无锡进行治疗。
2011年6月中旬:重症再袭
就这样半年从前了,癫痫也没有再发。可是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薄暮,李芳左半边身体又一直抽筋,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症状比半年前发病还要凶险。丈夫小杨望到这一幕,连忙将妻子送到医院。再次CT检讨显示,李芳脑部那个白色的“亮点”依然存在。医生们先给李芳实行了抗癫痫的治疗,病情得到了节制,然而该医院仍是倡议李芳绝快前去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治。
小杨再次接洽上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海峰副主任医师,之后陪着李芳再次来到南京。针对小李反重复复的病情,专家均以为,小李的颅内“病灶”正好压迫在大脑运动区域,必需手术把“病灶”掏出来,但是手术的危险十分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偏瘫等肢体功效阻碍。
2011年6月29日:活虫现形
6月29日,由鲁艾林主任医师、陈海峰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手术组正式为李芳履行手术。在翻开头颅后,手术组即时发现了长在大脑运动区域的“肉芽肿”,正是这些肉芽组织压迫了脑部神经,才导致了李芳的癫痫症状。手术组医护职员随后开端切除这局部病灶组织,用吸引器对残余组织进行吸引。
就在这时,陈海峰等发现,吸引器竟然吸到了“白棉线”一样的东西,而且还在动。专家们定睛一瞅,竟然是一条活着的寄生虫。术后一量,这条虫子竟然有23厘米长。
陈海峰说,手术前并不想到会吸出一条这么长的活虫子。从虫子的外形断定,应当是绦虫。这条绦虫在李芳的大脑活动区“安了家”,并且在脑组织上天生了多个“肉芽肿”来保持生存,小李频发癫痫的祸首罪魁应该就是这条绦虫。这在江苏省国民病院神经外科近20年来也是第一次见到。
神奇手术
“术中麻醉唤醒”避开危险区
在手术切除过程中怎么保障不伤到要害组织?本来,手术组在发现“肉芽肿”后,并没有立刻切除,而是进行了脑电生理测试,断定大脑中主管人体运动中枢的“中心沟”的准确地位,避开这个“相对禁区”。为了确保小李的运动功能没有受损,在麻醉科刘存明主任医师和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专家的独特尽力下,Air Jordan Melo M3 on sale,医护人员还为李芳实施了“术中麻醉唤醒”和“电击测试”。
“‘术中麻醉唤醒’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的公道搭配,不仅到达充足镇痛的目标,同时在唤醒时可以使小李的意识不受影响,可能入行畸形交换。”麻醉科刘存明主任医师先容,在“术中唤醒后”,李芳能够依据医生的唆使做一些动作,比方动一下左手、右手等,“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小李大脑的运动中枢没有受到伤害”。
“失忆药”让她忘却曾被唤醒
在手术中苏醒过来,对病人会不会太残暴一些?刘存明说,恰是由于如斯,在麻醉过程中他们还对李芳采取了一种记忆缺失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使小李在手术清醒后完整不记得术中唤醒这一过程,减少心理累赘和影响,使患者的苦楚和胆怯减到最小。
(据7月6日《扬子晚报》)
欢送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本日微博热门(编纂:SN056)
相关的主题文章:
Man having an affair with the wife younger sister filed for divorce his wife, children
U.S. corporations were $ 50 million second round of financing led investment Ali
独家专访惠普CEO:硬件非昨日黄花 归应高层变动
郭德纲《交朋友》的文章不要视频:
相声《朋友谱》
别名:《白吃》《白吃猴》《交朋友》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电影去!”“吃电影?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你可以试下
诸位大哥,谁有郭德纲《朋友谱》的台词?发一下,我邮箱dauphin188@sina.com:
相声《朋友谱》
别名:《白吃》《白吃猴》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电影去!”“吃电影?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
郭德纲,李菁《朋友论》的台词急急急!! 谢谢大家:
相声《朋友谱》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电影去!”“吃电影?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
郭德纲朋友论台词:
这是其中一个:
相声《朋友谱》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电影去!”“吃电影?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
-
dnf怎样看好感
2014年9月新疆吐鲁番棉麻收购站开始收棉花了吗?: 我也想知道哦应该在中下旬吧 ...
970条评论 1296人喜欢 5288次阅读 721人点赞 -
16g卡能录多久
新疆库尔勒2014年十月十一月各县棉花价格多少一公斤?: 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新疆棉花保护价4.4元/斤,10月11月棉花价格应该不会低于8元/公斤。 ...
326条评论 4481人喜欢 4842次阅读 370人点赞 -
2015有哪些电影
good money是什么意思: 高薪;相当多的钱-----------------------------------7×24小时在线为您解答!满意请【采纳】,不满请【追问】,再问请【求助知友】 ...
706条评论 1885人喜欢 2494次阅读 331人点赞 -
dnf阿拉德侦探凶手是谁
手机摄录相机上EV什么意思: 在数码相机使用中,我们会常常用到 EV调整来数码相机的曝光。比如说我们在光圈优先A-V 的拍摄模式下,采用某种测光模式(假设是评价测光),光圈选择 F2.8,ISO用100,那么在我们拍摄的时候,相机自动会根据拍...
309条评论 4297人喜欢 6057次阅读 443人点赞 -
4速变速箱有几个前进挡
新疆北疆种棉花地2014租地有水井的多少钱一亩: 我家在南疆有棉花地,有自家的抽水井,租吗? ...
297条评论 4111人喜欢 4110次阅读 530人点赞 -
10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多少
2014新疆棉花二道贩子赚钱吗: 赚钱,做生意都赚钱,但是要看他们的收购价和卖家,还有运费,人工费,剩下的就是利润,这个跟跑业务一样,现在都是网上开店,挺好的,异地销售 ...
583条评论 5713人喜欢 3731次阅读 929人点赞 -
10寸蛋糕几个人吃
土地对外承包后,国家棉花种植价格补贴应该归谁: 2015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最新出台的政策措施: 1、种粮直补政策 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
263条评论 5457人喜欢 1065次阅读 595人点赞 -
2017lspl几个队能晋级
cout money是什么意思: count money算钱; 数钱双语例句1Help count money for the one who sold you.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2Actually, it is not a gentleman...
845条评论 5175人喜欢 6552次阅读 988人点赞
最新热搜榜单
随机推荐榜单
- godaddy主机域名解析为什么好慢!主机的ip地址总是一样的。
- excel2007数据透视表怎么更新数据
- 马航mh370失联前飞行多长时间
- win10安装Mysql后为什么与eclipse连接不上出现故障代码
- 全身起红点是不是梅毒
- QQ宠物里哪些小游戏可以免费获得食物、生活用品
- kota kinabalu 是哪里
- 华为荣耀7i怎么设置wifi代理?
- cooking pots啥意思
- 当一个人他亲你耳朵时是什么意思?
- 025是哪个地方的电话区号
- 我单位有一热水锅炉:SZL7.0-1.0/115/70-A II,其供热面积有多大?最好提供相关国家标准!
- CAD天正坐标检查转换后,画直线L怎么输入第二点坐标怎么不对头,不是我输入我那个坐标,求解答??
- etc扣0.4元是什么意思?
- 经常有朋友在oppo手机官网上买手机,说是新品在官网都是最先发售的,是真的吗?
- 我的苹果手机下载软件之后进入显示要输入apple ID 密码,我输入完之后为什么闪退去了?
- 在亚洲哪个国家有能力和美国比个高低的?
-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是寇占文,好像有赵文卓,我就知道寇占文用的是几把刀,后来赵文卓就在家勿什么
- 惠普生牌蜂胶软胶囊可以降低血糖吗?
- 实况足球8最新补丁,最好更新南非世界杯 卡卡 C罗等转会皇马